養生先養脾胃,這幾點你需要了解

養生先養脾胃,這幾點你需要了解

脾胃虛弱臨床表現:病程較長,泄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,大便稀溏,色淡無臭味,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,食後易瀉,吃多後見腹脹,大便多,平素食欲不振,面色萎黃,神疲倦怠,形體瘦弱,舌質淡,苔薄白.

No.1脾胃虛弱類型

脾胃虛弱分為:脾氣虛,脾陽虛,胃氣虛,胃陰虛.脾氣虛的癥狀主要是氣短乏力,頭暈,大便溏瀉,容易出血,血色淡,甚至面色臟白.脾陽虛主要表現在:胃腹冷痛,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,大便稀;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脹,胃痛,呃逆,食少,飯後脹滿.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,口乾,容易飢餓,胃酸,隱痛不適,口舌生瘡等.

No.2脾胃好不好,看以下幾個部位

1口唇

一般來說,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紅潤的,乾濕適度,潤滑有光;而脾胃不好的嘴唇發白、沒有血色,顯得非常乾燥,容易爆皮、裂口子。

2口臭、齦腫痛

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關。另外,睡覺時會流口水,也是脾氣不足的一種表現。

3鼻子

脾胃的經脈和人的鼻子相連。鼻腔乾燥、嗅覺失靈、流清鼻涕、鼻子出血,大多是脾胃虛弱所導致的。鼻翼發紅的人,多有胃熱;鼻頭髮青伴有腹痛,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。

4眼睛

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,進而影響到肝,肝開竅於目,所以眼睛容易疲勞,看不清東西。另外,脾和人體液的吸收關係很大,如果常出現眼睛紅腫、臉腫等現象,也可能是脾的問題。

5耳朵

脾胃虛弱會導致人的腎氣不足,常常表現為耳鳴甚至耳聾。

6易怒

此外,很多人的脾胃不好,是由過度勞累或情緒引起的。尤其是春天,肝火旺盛,人往往易怒。

7手腳涼、拉肚子

脾胃失調的人,春天常常覺得身上沒勁兒、手腳冰涼、有時還會拉肚子。

No.3脾胃養生四季養法

春天:少吃酸,多吃點甜味食物,如山藥、香蕉、大棗等,以養脾臟之氣。

夏天:濕氣較重,多吃豆類健脾利濕,同時少淋雨、少貪涼。

秋天:從立秋開始多喝粥,粥最健脾。

冬天:冬季寒冷,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,平時最好早睡晚起、多曬太陽,讓身體溫暖,是保護脾胃的最好方法。

很多西藥都會刺激腸胃,比如硫酸亞鐵、氨茶鹼等會讓人噁心、嘔吐;胍乙啶、心得安等會引起腹瀉。阿司匹林、水楊酸鈉、消炎痛等會誘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導致出血。一些苦寒類的中藥,如板藍根、六神丸等,虛寒體質、經常拉肚子的人不宜久服。

知識點:中醫按摩手法調脾胃

1、雙手疊加,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、逆時針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。

2、雙手疊加,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臍,微微顫動腹部1~3分鐘,頻率為每分鐘120~180次。

雙手疊加,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臍

3、雙手叩打帶脈3~5分鐘,即雙手握拳,叩打腰部兩側,以自身耐受為度。

4、沿足大趾內側緣、小腿內側脛骨內側緣自下而上推足太陰脾經路線,每次10遍,之後點按太白(位於足內側緣,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)、三陰交(位於小腿內側,足內踝尖上3寸處)、陰陵泉(位於膝關節內側,脛骨內側髁凹陷處)及壓痛點各半分鐘。

5、沿足陽明胃經小腿路線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側,重點點按足三里(膝眼直下3寸處)、豐隆穴(小腿前外側,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)及壓痛點。

6、點揉中脘(位於肚臍上方4指處)、內關穴(位於腕掌側,腕橫紋中央上約兩拇指的距離)各1~3分鐘。

需要注意的是:按摩對於功能性胃腸疾病有一定療效,但對於器質性疾病如腫瘤、潰瘍病等,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,以防貽誤病情。